教育老大难问题要从供给侧破冰
熊丙奇
两会期间,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。近年来,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很大发展,但一些老大难问题依旧存在,如乡村教师问题、义务教育择校热、大学生就业难、教育反腐等。在笔者看来,必须抓好供给侧改革,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在解决教育老大难问题时,一些地方和学校往往存在救急思维和治标而不治本的倾向。比如,解决乡村教师问题,普遍的做法是引导乡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;解决义务教育择校热,主要抓学校招生和家长择校;每年大学生就业季,各级政府都将其作为重要工作,包括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,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用人需求。
上述这些工作固然有一定成效,但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,问题年复一年日益复杂。像乡村教师问题,根本上不是教师不敬业、不奉献,而是乡村教师待遇偏低、工作环境艰苦、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。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,乡村教育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。2015年,我国提出乡村教师扶持计划,就是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、解决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难题着手,这是正确的选择。但能不能切实做好,取决于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调整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改革。
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,当前各地采取的措施是“就近免试入学”,这一措施要起到效果,必须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。其实,择校热的源头是义务教育存在校际差异。在差异没有缩小的情况下,无论是单校对口入学,还是多校划片入学,都无法彻底消除家长的择校焦虑。让家长自愿不择校,最好的办法是推进校际均衡,这就必须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。
大学生就业难,表面看是因为毕业生人数过多,但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其实并不高,根本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、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,造成一边就业难,一边招工难。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,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带来的创新价值低,也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,应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,这就要求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,引导大学办出特色和高水平,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。
从以上分析可见,解决教育老大难问题必须从源头着手,这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。供给侧改革,说到底就是抓住根源性问题。而众所周知,改革治标容易治本难。在治理根源性的教育问题时,必须打破原有的权力和利益结构。早在2010年国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时,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指出,改革的核心是放权,即中央向地方放权,政府向学校放权。2013年公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就强调要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,其实也是调整教育的权力和利益结构。可以说,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,国家早有认识,并已经迈出改革步伐,关键在于今后怎样去深入推动,而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。
有意思的是,在2015年岁末,各大媒体总结的教育关键词中,“互联网+教育”“创业创新教育”“乡村教师”“教育反腐”等成为热点。仔细分析这些关键词,都与教育供给侧改革密切相关。这表明,当改革步入深水区,只有踏实、深入地切中根源的改革,才能获得社会认可。(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