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教信息

丁烈云:大学是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

——校长丁烈云4月2日与本科生代表交流时的讲话

  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、倾听同学们的心声、了解同学们的想法,我认为这是作为新校长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情。

大学就是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

  大学的“学”字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要素:学生,学者和学术。学生是立校之本,学者是立校之道,学术是立校之魂。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。拥有大学者和大学术,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。而培养优秀学生、培养具有创新性素质的学生,就是大学的使命。所以,大学就是学生的大学、学者的大学和学术的大学。

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

  有的同学会说:大学是学生的大学,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?我们说“大学是学生的大学”,其中是有具体的含义的,那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、以学生为本。要做到这些,就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,包括学习工作、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硬环境和学术的、文化的软环境。作为校长,我就要考虑如何为我们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支撑,怎样将学校主要的、优质的资源向同学们配置。这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义务。

 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同学在想什么、需要什么。关爱学生、以学生为本,不仅仅是在生活环境上予以关心,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、培养过程。

 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,是我作为校长要时时考虑的问题。我们要培养精神充实、意识独立、视野开阔、能力全面的学生。那么,我们该怎样在教学计划中得以体现,在培养过程中实施贯彻?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。培养方案中,是考虑通才教育,还是专才教育?培养通才就要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,培养专才就要重视专业教育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比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就是培养通才,一年级不分专业,到后来学生才自己选择专业。实施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,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的办学理念。每种教育方式都是有理念指导的,理念一定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,符合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定位。我们学生中,有一部分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,还有一部分是继续读研深造的,本科就业方向也不一定是所学的专业。因此,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,文科学生要学习一些理科的严谨思维,理工科学生要培养一些人文的发散思维;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,培养学生心怀创新创业的志向和胆识。以上问题希望能与我们的专家教授一起研究,共同探索规律,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,好的传统要继承。

同学们要读两本“书”

  同学们来学校学习什么?第一是学习知识,第二是提高能力。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书本来获取,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获得。所以同学们来学校要读两本“书”:一本是“有字的、学到知识”的书,一本是“无字的、学到能力”的书。两本书都要读好,否则就很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起年轻的90后应该肩负的责任和担子。有的同学说读有字的书很多,但在实践能力方面还不够。能力是靠坚韧不拔的意志锻炼出来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。所以我觉得,我们培养的学生精神要充实、意识要独立、视野要开阔、能力要全面。同学们要有这种自信。大家想想看,能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,本身都是好苗子,难道还学不出来?

让大师们参与本科生培养

  大学是学生的大学,也是学者的大学。我们要把优秀的学者吸引到华中科技大学来,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让大师们学者们给我们本科生上课,直接参与到本科生的培养中来,这就是我要做的事。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想法和意见,如很少或者没有看到大师等等。当然,同学们对大师也要有不同的理解。比如有的大师不善言辞,但是点一两句你可能就会终身受益,你就不能完全要求他会表达。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品质,但不同的风格,都一样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培养做出贡献。同学们要学会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师,适应他们不同的育人风格。

让学生从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受益

  学术的大学主要是什么呢?我想,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术活动进行的,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术活动,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。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学术。学术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探索的学术,就是发现,也包括发明。例如精密重力测量,就是通过科学装置探测重力的分布和梯度,如果这方面做得好,那么我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,这就是顶天的事。二是应用的学术。自2010年始,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,但我们不是制造业强国。怎样才能成为制造业强国?很重要的一点就是,利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机遇,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实现跨越式发展,从而提高我国的制造能力,显然这是面向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,它也是学术。拥有众多的创新基地和丰富的学术活动,华中大的学生就有零距离接触世界前沿的机会,就有在学术探索的环境里获得熏陶的机会。学生与大师们学者们零距离地接触,甚至体验,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。这些体验或者历练之有无,意义大不一样。为什么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太一样?因为学术环境不一样。三是传播知识的学术。即把学者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和成果与学生分享。刚才,有同学提到,“有那么好的实验室,我们都不敢进去。”也有同学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,即怎样才能从学校如此之好的学术环境中受益,怎样才能让一流的大师给本科生上课、做讲座?这提醒我们,要善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,尽可能为同学们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。

保持经常性的交流

  今天,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建议,有的建议涉及面广,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;还有一些属于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,其中是有原因的,需要我们实地调研,加以解决。我作为校长,将尽可能创造好的学习环境,不管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,这是我的一份责任,请同学们放心。

  最后我向大家交流两点想法,第一,对于同学们今天提出的问题,我们将认真梳理,能够解决的马上解决,暂时不能够解决的要创造条件解决,实在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。总之,会给同学们答复和反馈。第二,作为校长,我将和同学们保持经常性的交流,例如,通过双月座谈会的形式和大家面对面交流。我希望今后在交流过程中能有确定的主题。通过多种形式,了解学生们的想法,更好的为同学服务。教授们在为同学们服务,校长更应该为同学服务!

校长丁烈云3月31日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

  尊敬的各位领导,老师们,同学们:

  大家好!

  受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,我深知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在这里,我要衷心感谢中央、感谢上级党委对我的信任,将如此神圣的职责托付于我;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对我的接纳,给我一个服务华中大、效力华中大的机会。

  11年前,我有幸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过几年,有机会受到具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熏陶,“明德厚学、求是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激励我无论在哪里工作,均以明德为先、厚学为要,砥砺进取、不敢懈怠。今天组织上的任命,延续了我与华中大的不解之缘。我将秉承校训精神,不遗余力,竭诚奉献,不辜负全校师生员工、海内外校友和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。

  刚才,培根校长做了满怀深情的讲话,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学校发自内心的热爱。培根校长治校期间,提出了“育人为本,创新是魂,责任以行”办学的理念,学校在路钢书记、培根校长带领下,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,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。

  华中科技大学是“学生的大学”。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创新性人才。华中大以学生为本,将创新的种子播入了学生成长的土壤。一批批胸有大志、怀抱大爱,勇于创新,堪当大任的学子和校友们,以他们优秀的品行、出色的业绩为学校赢得了声誉。学在华工,学在华中大,彰显了朴实校风和育人特色。

  华中科技大学是“学者的大学”。大师们严谨的治学风范、自由的学术思想铸就了华中大之魂。杨叔子院士倡导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育人理念,裘法祖院士坚守“让医学归于大众”这一朴实信仰,大师风采,垂范后人。在华中大学者云集的背后,更有以朱九思老院长为首的历届领导者,用远见和胆识,为教师营造出了潜心学术、自由探索的宝贵空间,为学校构建了结构合理、师资雄厚的学科体系,使华中大拥有了腾飞的活力。

  华中科技大学是“学术的大学”。敢为人先、求是创新的学术品格成就了华中大跨越式发展之道。教学的学术为一流的本科培养奠定了基础;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探索,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对接,使华中大不仅能够在基础研究的学术上出精品,更在应用研究的学术上显特色。

  作为继任者,我将坚守建设“学生的大学、学者的大学、学术的大学”这一信念,关爱学生、服务学者、崇尚学术,改革创新,内涵发展,严格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,虚心学习,恪尽职守,廉洁自律,与路钢书记和同志们一起,将我们共同挚爱的华中科技大学,带入更为美丽、充满活力的明天。

  谢谢大家!

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